当前位置:首页

竇娥人物形象(竇娥人物形象分析原句和特點)

发布时间:2025-07-05 07:47:22   来源:山东聊城茌平县    
字号: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竇娥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竇娥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父親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父親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元代的戲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又一個文學巔峰。關漢卿就是這一時期的最具代表型的人物。他創作的雜劇《竇娥冤》,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物的悲劇故事,更是對一種社會製度的批判,對人的善良,在道德的層麵上給予肯定。該劇還被改編成京劇、秦劇、川劇等多個劇種,深受大眾喜愛。

竇娥人物形象(竇娥人物形象分析原句和特點)

在《竇娥冤》這部劇中,關漢卿成功地塑造了竇娥這一人物形象,通過苦難的身世、堅忍的格、心地的善良等不同角度描述,使人物形象十分豐滿。一個值得同情的弱女子,卻蒙受了不白之冤。

酷刑,並不是讓竇娥屈服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她屈服於自己人中的善良。這更增強了人物的悲劇色彩。如果把竇娥塑造成為一個悍婦、刁蠻的形象,就不會喚起人們的同情心,悲劇色彩就會相應減弱。

形象之一:苦命的童年

竇娥有著苦命的童年,在她七歲的時候,便被父親送給蔡婆婆作為童養媳。其中的原因,是因為父親欠蔡婆婆20兩銀子,連本帶利已達40兩,父親實在無力償還,才迫不得已的做出這一決定。

蔡婆婆雖雖然也了丈夫,但是家道很殷實,她之所以選中竇娥作為自己的兒媳,一是因為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實在無力償還她這連本帶利的40兩銀子。二是看竇娥雖小,但是長得嬌小可愛,做自己的兒媳還是蠻般配的。劇本中蔡婆婆是這樣說的:

這裏一個竇秀才,從去年向我借了20兩銀子,如今本利該銀40兩。我數次索取,那秀才隻說貧難,沒得還我。他有一個女兒,今年七歲,生得可喜,長得可愛,我有心看上他,與我家做個媳婦。

這段話是蔡婆婆的獨白。從她的獨白中,我們可以看出,竇娥從小就長得非常周正,是個美人坯子。蔡婆婆的這一行為,很顯然是在趁火打劫。

童養媳,是舊時的一種婚姻製度。領養別人家的孩子做兒媳婦,等兒子長大後再結婚。這樣的小孩兒就叫做童養媳。當然,把自己的小女兒送給人家做童養媳,大多是發生在貧困之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家裏貧困,無力撫養。這種現象,絕不會發生在家道殷實的人家的。

蔡婆婆還是一個很有眼光的人,“從小看大”,竇娥從小就長得一副討人喜愛的樣子,長大後一定會是一個大美人。蔡婆婆也算得上是一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她不但免除了竇天章本利共計40兩的銀子。還給了竇天章10兩銀子作為春天進京趕考的盤纏。劇本裏這樣寫道:

你是我親家了。你本利少我40兩銀子。兀的是借錢的文書,還了你,再送於你十兩銀子做盤纏,親家你休嫌輕少。

隻是苦了竇娥,七歲便被送到蔡婆婆家做了童養媳。悲劇,也就從此開始了。

形象之二:一個逆來順受的弱女子

在苦熬中,竇娥長大了17歲,便於蔡婆婆的兒子結婚了。可是天公不作美,結婚僅一年,蔡婆婆的兒子便病故了,竇娥年紀輕輕的變成了寡婦。但他恪守婦道,沒有再嫁,而是一心一意侍候婆婆。

有一個賽盧醫,也曾經向蔡婆婆借了十兩銀子,本利已達20兩了,蔡婆婆幾次催要,賽盧醫都推說無錢不還。有一天蔡婆婆又來催討銀子,賽盧醫假說去城外的莊子裏去取錢,半路上,賽盧醫拿出一根繩子,要將蔡婆婆勒,以賴掉這筆賬目。正巧張驢兒和他的父親在此路過,便救了婆婆。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張驢兒父子也不是好人,當聽了蔡婆婆的家庭情況介紹後,張驢兒就想讓父親娶蔡婆婆,自己娶她的兒媳。蔡婆婆沒有答應,張驢兒就想勒蔡婆婆。

出於無奈,蔡婆婆隻好讓張驢兒父子到自已家中一起生活。回家後,蔡婆婆對竇娥講了事情經過,說不但自已答應嫁給張驢兒的父親,而且還答應把你竇娥也嫁給張驢兒了。竇娥聽後,頓時翻了臉:

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並然不要女婿。

竇娥的態度很堅決,平日十分孝心的她,這次卻一反常態,斷然沒有聽憑命運的擺布。但她畢竟是個弱女子,既然婆婆已招張驢兒父子來家一起生活,她心裏雖然不樂意,但礙於婆婆的麵子,也就忍氣吞聲同意與張驢兒父子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但她守住了一個底線,就是堅決不嫁張驢兒。

正是竇娥的逆來順受,才釀成了後來的悲劇。

形象之三:善良的女人

張驢兒本想害蔡婆婆,在湯麵裏下了毒藥,不料竟被他的父親誤食致。張驢兒反咬一口,竟說是竇娥投的毒,便將竇娥告到官府。

竇娥雖然遭到酷刑,但始終沒有承認是自已投的毒。看來,她的意誌還是很堅強的。

戲曲是語言的藝術,人物的塑造,主要靠語言來完成的。劇中,竇娥是這樣來表述自己所遭受的酷刑的:

是誰人唱叫楊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飛。恰消停,才蘇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萬種淩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

雖經千般拷打,但竇娥還是咬緊牙關沒有承認投毒一事。可見她並不是屈打成招。竇娥雖是一弱女子,但內裏還是有著剛強格的。那後來她為什麽還承認是自己投毒呢?原因是她的善良,是善良的本讓她放棄了抗爭。她的善良,主要還是為婆婆著想,不忍心讓婆婆也受皮肉之苦。

負責審案的貪官叫桃杌,見竇娥不招供,便說:

既然不是,你與我打那婆子。

竇娥的善良,正表現在這裏。她見貪官要打自己的婆婆,心中不忍,這才說:

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願我招了吧。

酷刑,沒有使竇娥屈服,是善良的本,讓她違心招供。她緊咬的牙關,漸漸鬆馳下來;心中最柔軟部分,讓她說出本不想說的兩個字:我招!

竇娥的善良,還表現在她去法場的路上。當劊子手問竇娥:

你適才要我往後街裏去,是什麽主意?

竇娥回答:

怕則怕前街裏被我婆婆見。

就在去法場的路上,竇娥還惟恐婆婆看見自己會傷心,還央求劊子手從後街走,不從前街過。這種善良的行為,真是令人感動。

文學既人學,戲曲是語言的藝朮。正是由於關漢卿對竇娥柔弱而又剛強、有著善良的心地、多舛的命運的成功的形象塑造,才喚起人們對竇娥遭遇的深深的同情。這是該劇成功的最重要的標誌。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图说天下

×
{dede:qrcode/}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