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女九絲(曾經的第五十七個名族,為何消失?又有哪些未知的故事)
摘自《中國奇異檔案記錄》
我國古代有一個民族,叫作都掌族,被稱為是我國的第五十七個民族。他們驍勇善戰,稱霸一方,無人可敵,且曾在四川一帶稱王立都這樣一支強大的部落,卻在 1573 年的一場大戰之後,神秘失蹤了,隻
留下了懸掛在懸崖峭壁上的一副副棺材。
僰國
在今天四川珙縣的麻塘壩和蘇麻灣兩處地方,有個十分奇特的景觀,斷壁之上,懸空掛著一副副棺材,它們距離地麵10至50米,最高的有100米,是誰把這些棺材懸置在懸崖之上的,又為何要將棺材放在懸崖峭壁之上呢?
這裏麵有段悲壯的曆史,而那段曆史就是我們的第五十七個民族創造的。
據珙縣的縣誌記載: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滅開明氏,僰人居此,號日健國。縣誌上所說的開明氏指的是古蜀國,公元前316年秋,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等伐蜀,蜀王被殺,古蜀國從此消失在曆史舞台上。僰人便是都掌族,也稱僰族,古蜀國被滅之後,他們就乘虛而人,在四川建立了根據地,世世代代在此居住了下來,並開國立都。
明朝以前至殷周時期,在那長達約2500年的時間裏,這個民族在中國曆史上十分活躍,曾經南征北戰,叱吒風雲,並且因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建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僰侯”。到了明朝,由於其日益強大,影響到了大明政權,明朝就下決心想把他們消滅了。
為什麽說僰族的發展影響到了大明皇朝的政權呢?原因有二:一是僰人好鬥,十分凶悍,不服從領導,見誰不順眼就想打誰,從來沒有把朝廷的官員放在眼裏;二是綜合實力強大,在山上建了一座九絲城,城裏有四十八道崗哨、三座城門和多處糧倉,稱“周圍三十餘裏,四隅峭仄,上有九岡泗水……唯一路可通。”說通俗一點就是,這裏四處都是峭壁,還有一條河水橫亙著,明朝的大軍到了山下,隻有幹瞪眼的分兒,即便是你把整座山都圍了起來,圍得連隻蒼蠅都進不來,那也沒事,九絲城糧倉眾多,囤糧無數,一兩年內也餓不死人。
這不是僰人吹牛,事實確實是如此。明憲宗時期,官兵長年累月地圍剿,誓死要把九絲城打下來,可耗盡了心血也沒能攻克,最後反而把龑人惹怒了。1465 年,即明憲宗成化元年,僰人揭竿起事,他們從九絲城下來後,似乎有心要讓明朝看看他們的手段,一連攻克周圍的九個縣城。
朝野震驚,這時候四川巡撫汪浩急了,再這麽下去,別說他頭上的烏紗難保,就連頭顱都有隨時讓人取走的可能。於是命令都督芮成率兵迎擊僰人,並且下了死命令,如果不能讓僰人退兵,提頭來見
芮成心裏何嚐不知道僰人打起仗來不要命,個個都如嗜血的狼般,可是上麵既然下了死命令,也隻能硬著頭皮上了。但是就在芮成正要出去集結部隊的時候,有一個人說話了,他說這仗打不得。
此人叫周洪謨,官居侍讀,是四川人,在明朝天順、成化、弘治年間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思想家,可能是學識淵博,見識廣泛,雖說是個從六晶的官,說話也有點分量,他勸汪浩說:“這幫人野蠻成性,打將起來,像狼一樣不要性命,跟他們硬碰硬,必然吃虧。”
汪浩說:“我也知道硬碰硬占不了什麽便宜,可跟他們講道理,那也是白費工夫,如何是好?”
周洪謨說:“下官有個主意,派個使者去招撫,再給他們些官職以僰製僰,可保我蜀地平安。”
汪浩一聽,確實是個好主意,於是一麵派人去上報朝廷,一麵領了一隊兵馬,率同芮成,親自去招撫,以示誠意。
按說周洪謨出的這主意,確實是平蠻的不二之策,可汪浩生性多
疑,到了敘州府(今宜賓市)後,敘州知府接待了他們,飯桌上聽說汪浩此行是為了招撫僰人,立馬變色,言那些人凶殘蠻狠,以劫掠為樂,與匪徒無異,平日裏從來不把朝廷放在眼裏,目無王法,若是叫他們當了官,那還了得!
汪浩一聽這話,深覺在理,若讓匪徒為官,那也是匪官,到時豈非更亂?於是問那知府,如今招撫之事已經通知了僰人,如何是好?
那知府笑了笑說:“這有何難?所謂兵不厭詐,對待匪徒講什麽誠信呢,不如將計就計,把他們引進城後,來一個甕中捉鱉。”
汪浩聞言,哈哈大笑,稱是妙計。
次日一早,僰人派了二百多人前來談判,這些人之中大多數是寨子裏的頭目,心想談判成了之後,領個封賞,拿個官當當也好,至少可以光宗耀祖了。可誰曾想,他們剛進了城,就被一群官兵圍住,不由分說,提了刀便砍。
僰人首領們沒有防備,再說二百多人再怎麽勇猛,也不是官兵的敵手,一下子就全被殺了。
僰人聽到此消息後,暴跳如雷,把汪浩的祖宗十八代都罵了個遍後,集結全城之兵力,傾巢而出,撲向敘州城。僰人本來就驍勇好戰,再加上複仇心切,哪還管得三七二十一,直接就打人城去了。
汪浩見僰人攻入了城,嚇得麵若死灰,帶了人就跑。
僰人鐵了心要他的性命,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一路追殺,沿途縣城的官兵見僰人那氣勢,誰也不敢去招惹,棄城而遁。如此僰人遂沿江而下,如人無人之境,直把汪浩等人逼到江河對岸,這才幹休。
這個事件,不管是對僰人還是明朝,影響都非常大,一方麵僰人沒殺了汪浩,心中的那口怨氣還沒發泄出去;另一方麵,明朝堂堂一省之巡撫讓人追著跑,沿途州縣無人敢擋,朝廷麵子上也過不去,事情都發展到這種地步了,若是還由著他胡來,到底誰才是這天下之主?
成化三年,即 1467 年,明朝廷派了十八萬大軍,合圍九絲城,看那聲勢,若是不將僰人消滅了,誓不罷休。
僰人知道,以自己的兵力,自然不可能與朝廷硬著幹,所以守在九絲城裏,堅守不出。由於此城固若金湯,糧草又充足,時不時乘明軍不備,出去騷擾一下,搞得明軍頭疼不已。那場戰爭一直持續了四年,十八萬大軍隻在山下轉遛,沒討得絲毫便宜,最後不了了之。
直到萬曆元年,發生了一件事,叫僰人走向了滅亡。大破九絲城
1573年,也就是萬曆元年,此的九絲城由阿家三兄妹當家(“阿”從“哈”音),那三兄妹到底叫什麽名字,曆史上沒有記載,隻知道叫阿大王、阿二和阿幺妹,三人都十分的神勇,在珞表鎮有很多關於他們的傳說。
1573年10月,四川巡撫曾省吾任命劉顯為剿賊總元帥,郭成、張汗等十二人為偏將,率十四萬大軍,向九絲城發動攻擊。
大軍到了珙縣一帶之後,劉顯讓郭成的兒子郭開打頭陣。郭開不過二十幾歲的年齡,本來就年輕氣盛,在連克了都寧驛(珙縣上羅鎮)、羅星渡等地後,認為僰人不過如此而已,領了軍令之後,在三軍前麵揚言要在十日之內搗毀九絲山,活捉阿家三兄妹。當時明軍的士氣也相當高,於是在郭開的率領下,一鼓作氣,大軍沿螃蟹溪而上,直奔九絲城而去。
大軍走了一段路,突見前麵兩道峭壁聳立,隻有一道峽穀可供通行,這是一處凶險所在,打仗時兵家必爭之地,按照正常的戰略部署、遇到這麽一處凶險的地方,肯定是先要派出一小隊人馬前去打探,伺機行事。可是在郭開的心裏,僰人不過是小打小鬧的匪徒而已,不足為懼,率了大軍,雄赳赳、氣昂昂地穿過峽穀去了。
果不其然,在走到峽口裏麵時,峭壁上麵響聲大作,無數的檑木滾石鋪天蓋地而下,明軍大亂,一時死傷無數。郭開見情況不妙,棄軍而逃。
這時候突見阿幺妹身穿素衣,手持珍珠傘,縱馬而來,直奔郭開。據說阿幺妹曾在一位不知名的白胡子老頭處習得一身本領,郭開不是她的對手,狼狽而逃,至瓦窯灘時,被一條大河阻擋,河水湍急,郭開不知道該不該跳,剛遲疑了一下,卻被趕上來的阿幺妹當頭一記,削去了半個腦袋,一命嗚呼。
阿幺妹收複都寧驛、羅星渡之後,又趁勢截斷了明軍的糧路,控製了要塞。
這一仗下來,把明軍的銳氣徹底打沒了,而且糧道被截斷,非同小可,擺在眼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是撤軍,二是速戰速決。劉顯心想,要是這麽撤回去的話,皇上那裏沒法交代,非上策,肯定不能回去。但是九絲城固若金湯,強攻上去隻有吃虧而已,此時劉顯心生一計,既然強攻不成,便來軟的,使了一個美男計。派了一個叫劉祥的人,化名白合,冒名混入九絲城中,故意與幺小妹接近,博其歡心。
那幺小妹從小就在山裏長大,所見過的男人,不是兩位哥哥,便是寨子裏的嘍噦,沒見過合意的男人,那白合長得風流倜儻,且能說會道,嘴裏跟抹了蜜一般,整天把幺小妹哄得眉開眼笑,沒多久就贏得了
她的芳心。其兩位哥哥見妹妹有了合意的人,自然也是高興,做主給他們定了親,並於農曆九月初九完婚。
九月初九是僰人的傳統節日賽神節,相當於漢人的春節,再加上阿幺妹大婚,可謂是喜上加喜,雙喜臨門,按照當地的習俗,必然要大辦一場宴席的,可由於大敵當前,眾人誰也不敢大意,哈大王說,不能太委屈了幺妹了,宴席照擺,但全寨上下禁止飲酒。寨裏都是些豪爽漢子,都說不能喝酒,算什麽宴席,哪怕是少喝兩杯,至少也應個景兒。
哈大王禁不住大家說,隻得同意少量飲酒。白合見此情景,知道機會來了,宴席開始後,借著新郎官的身份,不停地向大家敬酒。酒過三巡,大家都有點酒意了,白合說,今日良辰美景,在下不才,吹奏一曲來與大家助興。說話間,取來一支嗩呐,吹將起來。
嗩呐聲穿越群山,響徹天地,誰也想不到,這是暗示明軍進攻的號子,夜色中,明軍悄悄地摸上山,殺人九絲城。
阿幺妹這才知道他是奸細,痛心疾首,要去取珍珠傘來迎戰時,卻不想早被白合拿走了。阿幺妹大怒,衝過去要殺白合泄恨,白合取出珍珠傘來對付妻子,這時候奇跡發生了。珍珠傘不是凡物,不願意落在外人手裏,突然脫手飛向對麵的僰川溝,從此後它就一直掛在那上麵,形成一道山崖。
那晚官兵衝上來後,見人就殺,九絲城血流成河,山上的僰人無一幸免,被屠殺殆盡,阿家三兄妹也壯烈犧牲。
固若金湯的九絲城被攻破了,僰人無一幸免,由於僰人對當地老百姓有恩,鄉民們收拾了他們的遺骨,裝人棺材,按照他們的習俗,將棺懸掛在山崖之上。
僰人的這種習俗是怎麽來的呢?
原來在早年間,阿家有位老人去世了,請了個風水先生,叫他來定穴,那風水先生看了半天,最後把目光落在一處崖壁之上,說那裏有個白岩,你們將死者入殮後,懸置於上麵,可保子孫興旺,
從那以後,阿家人死了之後,都以此方式安葬,
如今我們在四川宜賓市境內看到的僰人懸棺,便是我們第五十七個民族不屈的風骨。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