抻,普通話讀ch䓮,華容話裏與稱、撐、村等字發音相同。詞典上對“抻”字的釋義挺簡單:拉、扯。但在華容話裏,含義就豐富多了。
詞典上有個例句:抻著脖子看。對照釋義看,就是扯著脖子看。也就是伸長脖子看。脖子,華容話說頸梗。伸頸探腦,華容話就說“抻”。抻起頸梗望,形容急切地巴望與期盼。如:一到年底,留守孩子總是抻起頸梗望爸爸媽媽快回來。
抻,有時就是“伸”的同義詞。如:坐車時,有人打開玻璃窗後把頭伸到窗外,這時司機就會製止說:“呃,不要把腦殼抻出朅(qi㨯 ,不安全!”如果某件涉及利害的事,本來與你不相幹,或你完全可以避開,但你去“接坨”或“背鍋”,人家就會形容你這是“抻起腦殼接磚頭”。這裏的“抻”,有時發音如“癡”,說“‘癡’起腦殼接磚頭”。
有個詞叫伸縮自如。“伸”“縮”是一對反義詞,那“抻”與“縮”也是相反的了。如抻著頸梗與縮著頸梗就是兩種相反的情形。讓“縮”著的東西“抻”著的結果,不是“平”了就是“直”了,所以,在華容話裏,“抻”就有了“平”或“直”的意思。如:衣被皺巴了,拉扯一下,或用力扽一下,衣被就平展了。這個“平展”的結果,華容話就叫做“抻”,形容詞。把皺巴的衣被拉抻了,就是形容皺巴的衣被被拉得平展了。
使之平是“抻”,使之直也是“抻”。比如一根虯(qi㺯彎曲著的繩子,我們需要它直著,這時可能會有這樣的對話:“你去把繩子拉抻!呃,繩子拉抻了嗎?”對曰:“拉抻噠拉抻噠。”
有時不單說一個“抻”,而說雙音節的“抻敨”。敨,讀t璵,有把褶子展平的意思,和把褶子拉抻差不多,所以,華容話裏的“抻敨”,應該就是這兩個字。華容話把拿起衣物抖一下,以把塵土抖落,這個動作叫做“t璵”,也是這個“敨”字,詞典釋義為“抖摟”。如說“哎呀,你看你搞得一身的灰,快把夾衣脫下來,拿到外麵用力敨哈子”。
“抻”與“抻敨”,意思差不多。如把衣服或床單拉抻,也可以說拉抻敨。把虯起的線狀東西拉直,說拉抻或拉抻敨都行;人站直,可說站抻,也可以說站抻敨。“抻敨”是土語,有個老師卻把它用到了普通話,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一個笑談。
故事是這樣的:有個普通話講得很“塑料”的老師,發現有個學生課堂上搞小動作,他就操著普通話腔調說:“你跟我頓起來!”這個學生“頓”是“頓”起來了,但沒有“頓”直,他又厲聲說:“你跟我頓抻敨些!”課堂上發出一陣竊笑。同學們笑什麽呢?因為這個老師雖然用的是“普通話”的調,卻夾雜了地道的華容話的詞:把“站”說成了罵人的“頓”,把“直”說成了土語詞匯“抻敨”。在普通話裏夾雜著方言土語,而方言土語又用普通話腔調說出來,聽著確實有趣。對於講“塑料”普通話的人來說,這種情形是常有的。
華容話裏,很多時候l、t不分或相混,如“李”,常常被說成“體”。有個叫“李香蓮”的女生,常常被人叫成“體香甜”。因此,“抻敨”,有些人或有時候,也說“抻摟”。
“抻敨”有“抻”所不及的用法。“抻敨”可以形容人長得標致帥氣。如:“張三這個伢兒長還是長得蠻抻敨,就是有點紅漆馬桶,不靠譜。”駝背哈腰的人談不上標致帥氣,而生得直直溜溜自然是一種端正的儀表。而端正的儀表給人的感覺自然“抻敨”。“抻敨”還可以形容事情處理得順遂,不忙碌,不慌亂。如:“最近我很忙,等我把手裏的事搞抻敨一些噠,再去談你的那個事。”事情成堆,如一團亂麻,這當然是“不抻敨”;而把亂麻似的成堆事兒理順處理好了,那自然是把事搞抻敨噠。“抻敨”可以疊用,說“抻抻敨敨”。如那個後生子長得抻抻敨敨,誰家的媳婦把家裏料理得抻抻敨敨。
在華容話裏,“抻”還可以組詞“抻皮”,一般用否定的說法。就像成語“望其項背”,一般說誰跟誰“不能望其項背”一樣,“抻皮”也一般說“不得抻皮”,“難以抻皮”,意思是處境不佳,一時難以輕鬆。比如,“張三兩個孩子一個讀高中,一個讀大學,都是化錢爐,加上老婆又是個病殼子,負擔確實很重,他三五年內都不得抻皮。”
“抻皮”是動賓關係,怎麽理解這個詞呢?皮膚是平展的?有點費解。其實,“抻皮”應該是i與ei兩個韻母相混而形成的。這兩個韻母相混不隻華容話如此,如“美國”,有一種翻譯叫“米國”。“美”與“米”,韻母就一個是ei,一個是i。華容話也有這種情況。如“打雷”,東山那一帶至今都說“打黎”;而“藜蒿”,又說成“雷蒿”。正因為如此,“眉毛”,很多人說成“迷毛”;而“迷信”,很多人又說成“眉信”。
由此推測,“抻皮”應該為“抻眉”,演變過程是“抻眉”—“抻迷”—“抻皮”。從“抻眉”到“抻迷”,那是ei、i相混所致;從“抻迷”到“抻皮”,應該是音訛所致。這就好理解了。人過得不開心,事辦得不順利,身處困厄,就會“愁上眉頭”。“愁上眉頭”,就會兩眉緊鎖,愁眉不展,愁眉百結。相反,如果心情舒暢,就會眉頭舒展,揚眉吐氣,眉頭自然是“抻”的,也就是“抻眉”了。
在華容話裏,應該還是有人說“抻眉”的,但更多的人應該是說“抻皮”。講個故事來證明這個推斷。
過年節,人們無不喜歡聽個吉祥話,討個好口彩。於是,有人就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來討錢斂財。比如,送財神菩薩。討錢的人,手裏拿一張不值錢的“財神”紙片,跑到你家門口,大喊“財神到了,你要請財神進你家嗎?”你能說不請嗎?當然隻能說“請財神!歡迎財神爺來我家”。你請“財神”,那就得拿出真錢來跟他換取。有人也利用“抻皮”來討錢。
“抻”,在華容話裏,與“稱”同音。過年時,有人剝一些枯樹皮,拿一杆秤,跑到你家,向你“兜售”樹皮,問 “你要稱皮嗎?”說是“稱皮”,意在“抻皮”。麵對“要不要稱皮”的詢問,你說“我不要稱皮”,那豈不是說“不要抻皮”?你當然要“抻皮”!你要“抻皮”,那就拿錢來“稱”他的“皮”吧。你一“稱皮”,他就達到了斂財的目的。
從這個故事可知,說“抻皮”的人是絕大多數;要不然,那就失去了討口彩的共同心理基礎,形同雞跟鴨講。那麽,這個“稱皮”的把戲就無法玩了。(2019、10、19)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 1996 - 2019 枉己正人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如意里太平天国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