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多才的藏醫藥學,距今已經有3800多年的前史,它與古印度吠陀醫學、西方傳統醫學、中醫學並稱為世界四大傳統醫學,是世界民族醫學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
它是幾千年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們在堆集本身醫療閱曆的基礎上,羅致歐亞許多傳統醫學的精華,不斷地予以彌補、進步、發明而構成的一門獨具特色的醫藥學體係。
在許多的前史長河中,藏醫藥學的開展前後閱曆了萌發、奠基、開展、爭鳴、昌盛、複興六個時期。
萌發時期
遠古到公元6世紀
從遠古到公元6世紀是原始藏藥和醫療閱曆堆集的階段,這段時期是藏醫藥學的萌發時期。
據《五部遺教·大臣篇》記載,聶赤讚布執政時已有醫治中毒症的藥物,公元前200年左右,藏醫就對藥和毒有了進一步的知道,提出“有毒就有藥,有藥就有毒,藥與毒並存,互為改變”的理論。
奠基時期
公元6世紀~9世紀
公元7世紀,鬆讚幹布一致雪域高原,樹立強壯的吐蕃王朝。這時候,藏醫對麻風等流行症有了較深入的知道,撥眼翳等手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早在公元5世紀中葉,藏族醫師就能醫治先天性白內障,這在世界眼科史上為創始。
這一時期,呈現了許多名醫,藏醫藥得到空前開展,總結前人閱曆的醫學典籍也紛繁問世。其間,《月王藥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藏醫學古典名著之一,由藏王赤鬆德讚時期九大名醫中最出名的宇妥ⷥ裏⥸所編著《四部醫典》的誕生,標誌著藏醫學從此走上了老練開展的路途。
開展時期
公元9世紀中葉~14世紀中葉
這一時期,藏醫學蓬勃開展,各種醫學著作層出不窮,並培育出許多優異的藏醫藥學家。宇妥宗族的第13代後代宇妥·薩瑪雲丹貢布對《四部醫典》進行了精心評注和修訂,並結合《四部醫典》成書後300多年裏藏醫藥學開展對醫典進行了體係的修訂、整理和彌補,編撰了一套《四部醫典》的詮釋,使之愈加完善。
爭鳴時期
14世紀中葉~17世紀中葉
因所在區域不同、醫療實踐閱曆傳承的不同,呈現了不同的藏醫藥學術門戶,這些學派中以強巴學派和蘇喀巴學派的影響最大。
強巴學派又稱北方學派,精於艾灸、放血等外治辦法和風濕等寒性疾病的醫治;蘇喀巴學派又稱南邊學派,精於草藥的辨別、使用和熱性疾病的醫治。
這些學派的開展和學術交流,對藏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各方麵都有所彌補,極大豐富了《四部醫典》的具體內容,也促進了藏醫藥學理論的充分和開展。
昌盛時期
17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
此時間段,首要成果體現於教育的開展和人才的培育。
第司·桑傑嘉措等學者注重培育醫學人才,接收優異青年喇嘛學習《四部醫典》,培育了一批優異的藏醫學者,促進了藏醫的昌盛與開展。
第司·桑傑嘉措掌管了《四部醫典係列曼唐》的製作工作,把《四部醫典》的全部內容用圖畫方式體現得酣暢淋漓,編撰《四部醫典藍琉璃》《妙手回春寶劍方集》等醫學著作。此外,出名藏藥學家帝瑪爾·丹增彭措編撰完結藏醫藥學名著《晶珠本草》。
複興時期
公元20世紀中葉今後
公元20世紀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藏醫藥學得到了史無前例的開展,在我國進入了一個全麵複興的開展高潮,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也都陸續樹立了專門的藏醫藥研究室、藏醫診所及藏醫協會,藏醫藥的開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昌盛時期!
藏醫藥學以五源、三因、寒熱學說為基礎理論,包含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診斷學、醫治學、藥物學和攝生保健學科,其醫典內容豐富、特色傑出,著重整體觀念與平衡和諧,不僅是藏族文明的精華,也是中國和世界傳統醫學寶庫中極端寶貴的文明遺產。
© 1996 - 2019 駕霧騰雲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枣园